如何确定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校准周期
实验室在对首次仪器设备校准之后,要确定仪器设备的校准周期。校准周期 (calibration interval)是指特定项目的测量设备连续、有计划的校准的时间间隔。在CNAS-TRL-004:2017《测量设备校准周期的确定和调整方法指南》中对怎样确定仪器设备校准周期做了详细的规定。
1、设备初始校准周期的确定
设备初始校准周期的确定应由具备相关测量经验、设备校准经验或了解其它实验室设备校准周期的一个或多个人完成。确定设备初始校准周期时,实验室可参考计量检定规程/校准规范、所采用的方法和仪器制造商建议等信息。此外,实验室认证可综合考虑以下因素:
l 预期使用的程度和频次;
l 环境条件的影响;
l 测量所需的不确定度;
l 最大允许误差;
l 设备调整(或变化);
l 被测量的影响(如高温对热电偶的影响);
l 相同或类似设备汇总或已发布的测量数据。
2、设备校准周期的调整
ISO/IEC 17025 中 6.4.7 规定:“实验室应制定校准方案,并进行复审和必要的调整,以保持对校准状态的信心。”实验室认证制定校准方案后,应在后续使用中结合设备的使用情况和性能表现作出必要的调整。设备的校准周期以及后续校准周期的调整一般应由实验室(或设备使用者)确定,并以文件化的形式规定。如果设备的校准证书中给出了校准周期的建议,实验室可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采用。
3、设备后续校准周期调整需考虑的因素
设备后续校准周期的调整,一般应考虑以下因素:
实验室认证需要或声明的测量不确定度;
设备超出最大允许误差限值使用的风险;
实验室使用不满足要求设备所采取纠正措施的代价;
设备的类型;
磨损和漂移的趋势;
制造商的建议;
使用的程度和频次;
使用的环境条件(气候条件、振动、电离辐射等);
历次校准结果的趋势;
维护和维修的历史记录;
与其它参考标准或设备相互核查的频率;
期间核查的频率、质量及结果;
设备的运输安排及风险;
相关测量项目的质量控制情况及有效性;
操作人员的培训程度。